(四)樟腦產業與客家族群
如前所述,臺灣北部客家人多半居住在近山地區, 部份原因是因為人數較少,在族群衝突中不敵人數較多的閩南人, 因此退入山區中居住。然而,樟腦產業的興起, 提升了居住在近山地區的客家人的社會經濟地位, 同時也推動了更多客家先民,冒險犯難進入臺灣北部內山地區開墾。
清朝時期臺灣的樟腦產區主要集中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
由於居住在近山地區的客家人,透過貿易、通婚…和原住民有較多的
隨著樟腦的砍伐以及需求量越來越大, 也刺激了客家先民向更內陸深山地區移動的慾望。西元1836年, 清道光16年,客家人姜秀鑾率領閩客移民進入北埔、峨眉、 寶山地區,建設隘寮36處,配置隘丁260名,隘線綿延不絕, 史稱「金廣福大隘」。「金廣福大隘」採取集團入侵開發的模式, 因此開發初期和當地泰雅族、賽夏族原住民發生極為劇烈的衝突, 曾和原住民戰鬥數十次,死傷八、九十人。 除了取得土地的誘因之外,如果不考慮山區的樟腦資源, 就很難理解為何要付出這樣大的代價進入山區開發。事實上, 當時英商已經在雞籠(基隆)向民眾採購私製的樟腦, 造成樟腦價格上漲,也使得樟腦業更為興隆。
在「金廣福」之後,姜秀鑾家族又與黃南球成立「廣泰成」墾號,
林滿紅教授在其著作中表示:「清末臺灣茶和樟腦的增產固然普遍為 各籍的人帶來財富,但粵(客家人)、漳(漳州人)、 泉籍中的安溪人受惠尤多。對清初社會地位較低的粵、漳籍而言, 更有助於縮短其與泉籍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
而在日本殖民統治初期前二十年(1901~1926),
在十九世紀,尤其是1860年之後,
20世紀中葉後,由於化學工業的進步,
參考資料: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1860-1895)》,聯經出版社出版。
溫紹炳/葉茂榮,2003,〈樟腦產業與臺灣客家人散佈研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