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質趣談003:康熙臺北湖
康熙33年(1694)年,
臺灣北部因為地震發生強烈地震,
地震發生後由於海水倒灌而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
地質學家稱為康熙臺北湖。關於「康熙台北湖」的記載,最早見於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中,『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今關渡),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今內外雙溪南北兩側地區),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之變,信有之乎?』「康熙台北湖」大約在一百年內,
由於自然或人為的淤積而慢慢消失。不過也顯示出臺灣北部地區多變的地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