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黑潮文化圈與臺灣

黑潮文化圈與臺灣

相較於南島語族分佈範圍的由西向東,臺灣做為黑潮文化圈的一員,則顯現了臺灣的海洋文化進行南北交流的層面。

黑潮屬於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起自菲律賓,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到寒冷的北極海域,並將下層蘊含豐富營養鹽的海水帶到海面,對全球氣候的調節以及臺灣南端的魚獲量有很大的作用。

日本的學者曾提出「黑潮文化圈」的理論,指出由於黑潮的洋流流動,使得台灣、蘭嶼、綠島,甚至琉球群島的八重山群島,共同串起一個相互關聯的海洋文化圈,透過洋流推動的航運與漁業,使得這個文化圈內的島嶼分享著共通的文化傳統。

而臺灣位黑潮南北流動範圍的中央,更成為各個文明之間的交會點。有學者主張,日本的原始文化是透過黑潮,經由台灣至琉球而到日本。舊石器的人類是藉由黑潮以竹筏或獨木舟移居到日本來。而位在黑潮洋流路徑上的綠島和蘭嶼,更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同時臺灣沿海的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都有原本居住在更南方的遠祖,因為生活不易,順著黑潮向北移動而後在台灣定居的傳說。

臺灣原本在南島語族的擴散流動中就扮演重要的地位。而黑潮文化圈的假說,更加強了臺灣做為環太平洋或是太平洋的海洋文化彼此交流的關鍵點的地位。我們可以發現,從遠古以來臺灣就一直在廣闊的海洋中,扮演停留、交會、擴散的中心點的角色。許多不同的族群,帶著自己原本的文化,透過海洋的流動來到臺灣,在台灣生根發芽茁壯之後,又順著洋流向外擴散,由東方擴散到太平洋上的島嶼,向北方則傳佈到琉球、日本等地。

從四方來,到四方去,如此生生不息的流動,成就了臺灣多元開闊的文化樣貌,從古至今,綿延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