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二)

傳統的中原文化,對於祭祀異族的神祇抱持非常強烈的負面態度。在《春秋左氏傳》 僖公三十一年中就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不是自己的族群的神明,就算誠心祭祀也無法得到神明的庇佑。《禮記.曲禮》中的「非所當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這段話更是強烈,祭祀非我族類的神明,被視為「淫祀」,是不正當且不合於理法的。

另外一方面,漢民族習慣以「番」來稱呼異族,例如:用「生番」、「熟番」稱呼原住民,用「紅毛番」稱呼荷蘭人,傳統上「番」是一個貶抑的名詞,而去祭祀自己所貶抑的族群文化的神明,就更加不是一個正當的行為了。

然而,由於臺灣多元的族群與複雜的歷史背景,在民間信仰中卻展現了強大的多元性和包容力,各種「番人」、「番神」也出現在台灣漢人的信仰中。

例如:臺灣漢人在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除了祭拜土地公外,還要祭拜「地基主」,而搬家入厝時也要焚香燒金拜「地基主」。地基主沒有神像,沒有神位,傳統上認為是原先居住在這塊土地、家屋中的靈魂或神祇。不過,學者簡炯仁認為漢人所祭拜的地基主,其實是由平埔族祭祀的「阿立祖」轉化來的。由於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如果漢人娶了平埔族的女子,就會繼承女方所擁有的土地和家業。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不斷通婚、移居,使得平埔族的文化快速消失。但是原本平埔族祭祀的「阿立祖」,卻以「地基主」的形式保留下來,從地基主做為土地、家屋上原本居住的神靈的角色,可以讀出漢人透過通婚等各種手段,取得平埔族土地的歷史。

 如果「地基主」是以一種隱微的形式轉化原本的「番神」信仰的話,那麼像「太祖」、「八寶公主」、「義勇公」…等,則是直接崇拜「番神」或是以番人為神。在彰化北斗鎮的東螺開基祖廟天后宮內,供奉著一尊「番太祖」,番太祖的造型披頭散髮,頭戴原住民頭飾,手上配有原住民打獵用的武器,雖然身穿漢人服飾,但明顯不是原本漢人的神明。

在因為電影《海角七號》而聲名大噪的恆春夏都沙灘酒店,沿著飯店沙灘繼續往東走,就會看到一座面向沙灘與大海的小廟,小廟的一側是祭祀八寶公主的八寶宮。傳說中八寶公主是乘船遇暴風而罹難的荷蘭公主,其屍骨被當地居民發現,托夢而成神祭祀。

此外,例如嘉義東石的義愛公、台南安南的「飛虎將軍廟」、台南縣四草大眾爺廟的荷蘭人士兵、新竹金山的義勇公、高雄橋頭區的應公祖、苗栗通霄鎮的潘有公、宜蘭五結鄉的馬良公,以及台中太平的菲律賓大哥,這些「異族」形象的神明,雖然往往不是大廟的正神,但在台灣各地卻以各種形式、名號為人所祭拜著。

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有點類似印度等地方的多神信仰,但是卻又多了許多異族、異地、異國的文化色彩。來自不同根源的眾神,跨過了族群、宗教、文化的界限,會聚在婆娑之洋上的美麗之島,成就了蓬萊仙島上獨特而多元的靈性表現。
圖片取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