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傳承(一)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傳承

(一)
在台東縣長濱鄉樟原的台11線路旁,有一座奇妙的廟宇—天龍宮。廟宇的外觀」類似傳統漢人廟宇,門框上寫著「閻羅天子平等大帝」廟額,但另外一側卻又有著原住民的圖騰,以及用蝸牛殼和貝殼黏貼的牆壁裝飾。廟內主祀的神祇是瑤池金母,以及阿美族的祖先和平埔族的「阿立祖」,但是竟然還有昭和天皇。

天龍宮的主持人潘金理是平埔族噶瑪蘭人後裔,她的姓氏—「潘」已經隱約透露出她的平埔族血緣。原本住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因為漢人入墾而遷往花東地區定居,過去經常被歸類為阿美族。1970年代初,潘金理因為久病不癒,求助於起源自花蓮吉安鄉的慈惠堂系統的石壁都堂,自此和瑤池金母(又稱「母娘」)結緣,並在數年後依照母娘的指示建廟,廟內的畫畫、石頭、廟額、對聯、貝殼裝飾,都是遵循「母娘」的旨意。

2000年前後,有天母娘突然降旨,要潘金理按母娘指示,畫下平埔族的「阿立祖」畫像,若畫得不對,母娘會要求重來。然後依圖樣雕成神尊,供奉在廟旁的「原住民族阿立祖文化紀念館」內。

接著某日有間宮廟到天龍宮參訪,隨行的男乩童突然起乩,言詞中夾雜著日語,自稱是昭和天皇,這裡原本是他的住所,要潘金理為他刻神像在廟內奉祀。原來,天龍宮的位址原本是日治時期建於1927年的姑子律神社,奉祀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等神。戰後荒廢拆毀,只留下神社的表參道,就是現在進入天龍宮前的長階梯。昭和天皇表示,該地雖然原來是他的住所,但是「母娘」地位崇高,因此自願坐鎮偏殿。從此天龍宮內遂有了昭和天皇的神像。

潘金理平日在廟中「辦事」,也是一個奇妙的多元文化經驗。昭和天皇會用日語和潘金理交談,並用Okaasan(日語:母親)稱呼潘金理。如果是原住民神祇,則會用阿美族語或是噶瑪蘭語交談。漢人神明多半用閩南語,而母娘來臨時通常會先用客家話喊潘金理「「細妹ㄚ」,潘金理通常也回以「走馬該ㄟ」(客家話:做什麼啊?),而後才開始人神間的交談。

潘金理的宗教體驗,看似頗為傳奇,卻又呈現出臺灣這個島嶼多元複雜的歷史,同時也顯現在宗教與靈性的表現上。立足在簡單的母娘信仰,使用多種語言和多種來自不同族群宗教傳統的神明溝通,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隔閡,為眾生排難解憂,又讓我們對於各個宗教靈性傳統中都共同強調的「合一」、「包容」、「慈愛」有著更具體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