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美國暢銷小說《美國眾神》以一位剛出獄的主角影子( Shadow Moon),跟隨著一位神秘的雇主星期三(Wednesday) ,擔任他的保鏢並在美國各地四處流浪。隨著旅程的展開, 影子這才發現原來星期三是公元九世紀時, 隨著旅行者來到美洲的北歐神話的主神奧丁, 而他們的旅程依次拜訪了許多在美國的歷史中, 隨著不同族群的移民來到美國的眾神,例如:埃及太陽神、 非洲蜘蛛神、阿拉伯火靈、愛爾蘭精靈、印度的命運女神、 東歐的光明與黑暗之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 這些神祇也漸漸被移民的後代所遺忘。失去了人們的信仰和膜拜, 傳統舊神的力量逐漸消退。而同時隨著新科技和新社會的出現, 也出現了一些新興的神祇:電視神、公路神、網路神、信用卡神…… ,新神奪取了人們的崇拜,支配著今日美國社會的面貌。同時, 新神與舊神之間,一場新的戰爭也正準備開打。
兩千年前的中國《山海經》中說:「蓬萊山在東海中, 島上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 臺灣島上至今雖然還未發現到不死之藥,不過確實是諸神相遇, 眾仙雲集的奇幻之島。
原本島上的原住民的祖靈信仰、泛靈信仰,到了十七世紀顏思齊、 鄭芝龍來台開拓時,首先帶來中國福建沿海的閩南民間信仰。 緊接著荷蘭人帶來了基督教,西班牙神父傳進了天主教, 明鄭及清朝的漢人移民,也把閩、粵地區的民間信仰帶入臺灣。 日本人把日本的國家神道教、教派神道教隨著政治力傳入臺灣。 二次戰後隨著國府播遷來台, 中國內陸各個宗教教派也隨之傳來臺灣。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 新時代」思想也開始進入臺灣,同時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 也創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宗教。如果有人可以寫一本《臺灣眾神》, 相信不會比暢銷書籍《美國眾神》來得遜色。
然而,從不同的地方來到美麗之島的眾神們, 彼此之間是否只有諸神交戰然後進入「諸神黃昏」的可能而已呢? 從臺灣的歷史文化經驗來看,諸神交戰並非沒有發生過, 但是卻不是唯一的可能。
在西方文化中,特別是亞伯拉罕傳統(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 下的宗教,個人信仰的改變,常常是人生中的重大抉擇, 又往往帶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然而在台灣, 信仰的改變可能只是在原本的世界觀上「添加」或「接合」 上新的東西,而不必然表現為一種戲劇性轉換的行為。 臺灣民間信仰中佛教、道教、與儒教的融合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在地原住民的傳統信仰和外來天主教、基督教之間, 也有巧妙的交融。雖然「正統」和「異端」的衝突還是會存在, 但不同宗教間的接合/會通/轉化,也一直在這個島嶼上發生。
就像促成臺灣島誕生的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相互擠壓, 雖然使得臺灣地震頻仍,但是也由於激烈的造山運動, 創造了臺灣寶島多樣而美麗的高山、海岸、…的地形。 臺灣的宗教信仰地形,也因為許多不同傳統的並存, 變得璀璨而美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