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聯合報╱胡晴舫】

台灣近幾年希望發展文創,以軟實力發展硬經濟,變成出版聖地、電影龍頭等等,因此各界不斷對文化部施壓。

然而,當台灣談論文創時,究竟在談文化如何工業量產,加入全球市場體系,還是豐富在地的文化內涵,讓生活美學帶動文化消費,自然而然培養各類文化作品,得以不斷複製、推廣。

目前台灣文創思維強烈傾向文化商品化,將文化簡化成一包貢糖或一部電影,夢想立即熱銷全球,賺來大量外匯,是這樣的邏輯導致文化部投資女星灌唱片。

現行全球文化市場體系,其實擁有強大的資本性格,資本門檻不低,創意只是生產系統的一環,創意發源地、資本來源與最終生產地並不一定在同一地發生。譬如,一部電影的資方可以是美國,導演是英國人,演員是日本人,在印度完成拍攝,行銷到全球各地。文化一旦過度商品化,就是純粹商品,那是完全不同的生產邏輯;文化,在此,就像女人的提包,設計在馬德里,皮質來自義大利,深圳製造,最終銷往杜拜。

如果,台灣想的是這種「文創」,那麼,需要討論的不僅國內文化政策,也包括外交與金融,無法迴避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千絲萬縷。當舉例韓國流行文化如何橫掃全球,台灣通常只提南韓政府如何背後推手,卻極少碰觸南韓與美國的密切共生,以及南韓歷經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之後如何力革金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施壓下,活絡國際投資。南韓且高度城市化,國內市場廣大,文化需求量高。

然而,由歐美主導的全球文化體系之所以容易行銷文化,倚賴昔日殖民帝國遺留的歷史系統與資本架構,我不確定中文台灣是否願意或者應該融入這套系統。

同時,若太強調文化的經濟效益,只想儘快全球賣錢,既要盡力凸顯文化特色,因此追求異國風味,越台越好,又想迅速抹掉文化差距,所以外人不需懂得台灣便能消費,於是大力推廣小吃零食,無形中,竟窄化了台灣的文化內涵,只剩下一座人人穿人字拖的觀光夜市。

這裡無意貶低夜市或人字拖,但台灣是一個進步中的現代社會,不似希臘或印度專靠祖宗吃飯,文創不僅為了賣幾碗麵線,更為了自身文化發展蓬勃長遠。其實要有這種向前跳躍的文化眼光,才懂得如何精深傳統,活用文化,而不是一味懷舊,限制了台灣主體文化的各種可能。現代日本提供給世界的不只懷石料理、東大寺,也有妹島和世的前衛建築與宮崎駿的動畫片。

文化就是美。渴望文化的人都是為了接近美,而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皆為了創造美。每人都能從事美的創造,種一盆花、折隻紙鶴,炒好一盤青菜,都是。歐洲與日本的工藝傳統乃是工業生產的對照,如何在生活中創造美,什麼美才恆久流長,點點滴滴存於周遭,像呼吸一般自然,變成我們的「文化」。

一個社會若缺乏深厚文化習慣,必定不美,也就沒法生產美的文化,引來其他文化的渴慕。台灣的美,首要內化。(作者為作家)

全文網址: 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134710.shtml?ch=fb_share#ixzz2dhD2wU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