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台灣歌謠故事:打馬膠

「打馬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童謠。閩南語稱「柏油、瀝青」叫做「打馬膠」或是「點仔膠」(tá-má-ka),不過「柏油」「瀝青」怎麼會變成「打馬膠」呢?

其實,「打馬膠」是英文 Tarmac的音譯, Tarmac在英文是「停機坪」的意思,但也普遍被用來指稱現代的柏油(瀝青)路。1901年,埃德加‧佩奈爾‧胡利( Edgar Purnell Hooley )為他發明的一種混合瀝青、焦油、碎石的鋪路材料申請專利,名稱叫做: Tarmac。由於這種材料混合好鋪在路上,再經過壓路機壓實後,就會出現非常平整、不易受到灰塵和雨水侵蝕的路面,因此大受歡迎。而Tarmac也成為了「停機坪」或是類似停機坪一般平整的路面--柏油路的同義詞。雖然現在的停機坪路面因為設計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根本沒有柏油瀝青的成分,不過還是習慣叫Tarmac

Tarmac鋪路材料與築路方式傳到了日本,就變成了ターマック,閩南語延續日語的使用,因此柏油路就變成了「打馬膠」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