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滄桑史
邵族傳說中的日月潭
最近交通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向山觀光旅館BOT案」,因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有問題,而遭到當地邵族原住民的強烈抗議,讓日月潭以及湖中的拉魯島(Lalu)再度成為輿論的焦點。然而,從數百年的近現代台灣史來看,日月潭以及拉魯島其實一直和臺灣的發展緊密相關,也經常成為各方力量角逐的戰場。
日月潭的原住民族-邵族,相傳原本居住在阿里山,在四百多年前邵族的祖先在狩獵時,發現一頭美麗的白色水鹿,一路追逐到有山、有水、有耕地,適合生存的日月潭,於是祖先們帶領族人整個遷徙到日月潭來定居。
傳說邵族發現日月潭後,潭中小島長著一顆壯碩的茄苳樹,於是當時的邵族祖先們相約於樹下立誓,定居於此,祈求子子孫孫有如茄苳樹的枝葉一樣茂盛繁衍。因為邵族負責保管被稱為「烏拉拉魯灣」(Wulalaluwan)的祖靈籃的先生媽居住在島上,因此小島取名為「Lalu」,同時也象徵著拉魯島是邵族最高祖靈的居所。
邵族語原來稱呼日月潭為Zintun。日月潭名稱首見於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之〈遊水裡社記〉文中,在其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記載:「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 。至於Lalu 島,漢人則有珠嶼、珠仔嶼、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嶼等不同稱呼。光華島則是戰後才取的名字。
邵族人遷居日月潭一帶後,不斷迅速往外拓展,在一百年間將勢力擴展到埔里、魚池、水里、集集等地,除了人丁旺盛之外,還定期向清朝納貢輸賦,儼然為水沙連一帶的部落王國。
然而,從1880 年代起,由於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南投地區開墾,再加上瘟疫、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開發等各種因素衝擊,邵族人口和居住範圍也快速萎縮。1900 年代,人口估計只剩下5 百多人,到了20 世紀中葉,邵族居住地退到卜吉社(德化社)為主,少部份散居於頭社、水里,人口也銳減至3 百人不到。過去的強盛部落王國,已成明日黃花,現在的威脅仍與日俱增,延續族群成了邵族當前的最大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