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日月潭滄桑史(二)吳光亮VS 甘為霖

日月潭滄桑史()

吳光亮VS 甘為霖

日月潭和拉魯島除了是邵族命運的指標外,也是臺灣開發史的縮影外,也是臺灣開發史的縮影,甚至成為不同族群、文明間角逐的戰場。

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宣揚宗教也是十八、十九是西方國家拓展殖民地的主要目的之一。1625 年,也就是荷蘭入據台灣後隔年,大員行政長官就要求派遣宣教士來台,兩年後,第一任牧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達台灣,正式展開傳教工作。干治士將西拉雅語翻成羅馬拼音文字,編撰聖經、祈禱文等基督教教材,俗稱「教冊仔」。以羅馬拼音說、寫西拉雅文,很快得到西拉雅人認同,西拉雅人甚至把羅馬拼音運用來與漢人訂定土地買賣契約,俗稱「番仔契」。1933 年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將蒐集到的101 件「番仔契」編輯成「新港文書」,成為當代研究西拉雅文化的珍貴史料。

1873 年長老教會甘為霖牧師前往中台灣傳布福音、宣教,在歷經千辛萬苦,甚至受到性命威脅,而在台南地區建立據點後,甘為霖深繼續入南投地區,成為第一位抵達日月潭的西方人,為了紀念于治士對臺灣傳教的貢獻,他將日月潭取名為「干治士湖」,。

在于治士、甘為霖將西方基督教文明傳入臺灣的同時,南明時期的著名學者,浙江人沈光文也落腳在台南落腳善化,在結社吟詩、著書立說之餘,他也開辦私塾教導閩南人、西拉雅人學習中文,使得沈光文成為引進中華文化至台灣的第一人,而他所留下的對台灣風土人情的紀錄著作,也成為現在研究荷據、明鄭時期的臺灣珍貴文獻。

在沈光文之後,沈葆楨治理臺灣時,在1875 年下令袁聞柝、吳光亮、羅大
春分別從鳳山、竹山與蘇澳,南、中、北三路齊發,開鑿西部通往花東後山的道路,歷時一年竣工,打通台灣東西部的交通聯繫。這三條路中以吳光亮負責的中路竹山,經鹿谷、信義翻越中央山脈至璞石閣(玉里)路段最為艱鉅。

吳光亮率軍鑿路往後山挺進時,曾數度到南投地區巡察。當時長老教會的牧師甘為霖,沿著烏溪流域抵達埔里,並在今天的愛蘭里興建禮拜堂,他先將日月潭命名為「干治士湖」,然後展開宣教,兩年間於魚池一帶興建兩所禮拜堂後,進一步計畫前往日月潭的Lalu 島上興建禮拜堂。吳光亮得知消息後,決定要予以阻擋。1875 年初,連夜趕工搶先在Lalu 島上興建「正心」書院,另於書院內設置水社義學,以教化邵族族人。

正心書院落成後,吳光亮指派得力幕僚進駐掌管書院與義學工作,全面封鎖長老教會勢力進入日月潭地區,慢了一步的甘為霖牧師只得黯然離去,轉住其它地區傳教。

Lalu 島是邵人的聖島,是靈魂之山,在其上興建禮拜堂意味著基督教對邵族傳教工作有了關鍵突破。反之,吳光亮以「正心」命名島上成立的書院,其用意不言而喻。根據文獻記載,書院建物長16 公尺、寬5 公尺,以當時的環境而言,已屬於大型規模建築物了,這清楚指出吳光亮企圖用實體建築彰顯防堵洋教入侵的目的。在兩個世紀前,湖光山色的Lalu島就已成為各方力量意圖爭奪的重要象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