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8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8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com/2013/07/8.html


台灣運命 文化事務所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臺灣地質趣談004:台中】


位於臺灣中部活動頻繁的斷層---車籠埔斷層,雖然是造成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嚴重傷亡的禍首,
但是也由於車籠埔斷層的作用,造成臺灣中部部份地區地殼的隆起與下陷,
下陷的地區就形成了今天的台中盆地。真可以說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從民間風水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台中盆地的地理形勢十分完整,西南的八卦台地是左青龍,
北部的后里台地是右白虎,西北位於盆地面向臺灣海峽的出口處的大肚山台地是「案山」,
類似傳統建築進入大門的照壁的作用。台中市背倚從合歡山、大雪山來龍的酒桶山、新社台地,
左右為兩座台地以及大甲溪、
大肚溪還抱、對面還有案山,境內有柳川、綠川、梅川、筏子溪等河流曲折流動。

根據玄空三元的說法,台中市的龍脈是從東北方來龍,屬艮卦位,屬於下元八運,
雖然發展較慢,但是未來必將蓬勃發展,前景可期。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三)


  2001年的美國暢銷小說《美國眾神》以一位剛出獄的主角影子(Shadow Moon),跟隨著一位神秘的雇主星期三(Wednesday,擔任他的保鏢並在美國各地四處流浪。隨著旅程的展開,影子這才發現原來星期三是公元九世紀時,隨著旅行者來到美洲的北歐神話的主神奧丁,而他們的旅程依次拜訪了許多在美國的歷史中,隨著不同族群的移民來到美國的眾神,例如:埃及太陽神、非洲蜘蛛神、阿拉伯火靈、愛爾蘭精靈、印度的命運女神、東歐的光明與黑暗之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神祇也漸漸被移民的後代所遺忘。失去了人們的信仰和膜拜,傳統舊神的力量逐漸消退。而同時隨著新科技和新社會的出現,也出現了一些新興的神祇:電視神、公路神、網路神、信用卡神……,新神奪取了人們的崇拜,支配著今日美國社會的面貌。同時,新神與舊神之間,一場新的戰爭也正準備開打。 


兩千年前的中國《山海經》中說:「蓬萊山在東海中,島上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臺灣島上至今雖然還未發現到不死之藥,不過確實是諸神相遇,眾仙雲集的奇幻之島。 

原本島上的原住民的祖靈信仰、泛靈信仰,到了十七世紀顏思齊、鄭芝龍來台開拓時,首先帶來中國福建沿海的閩南民間信仰。緊接著荷蘭人帶來了基督教,西班牙神父傳進了天主教,明鄭及清朝的漢人移民,也把閩、粵地區的民間信仰帶入臺灣。日本人把日本的國家神道教、教派神道教隨著政治力傳入臺灣。二次戰後隨著國府播遷來台,中國內陸各個宗教教派也隨之傳來臺灣。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新時代」思想也開始進入臺灣,同時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也創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宗教。如果有人可以寫一本《臺灣眾神》,相信不會比暢銷書籍《美國眾神》來得遜色。 

 然而,從不同的地方來到美麗之島的眾神們,彼此之間是否只有諸神交戰然後進入「諸神黃昏」的可能而已呢?從臺灣的歷史文化經驗來看,諸神交戰並非沒有發生過,但是卻不是唯一的可能。 

 在西方文化中,特別是亞伯拉罕傳統(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下的宗教,個人信仰的改變,常常是人生中的重大抉擇,又往往帶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然而在台灣,信仰的改變可能只是在原本的世界觀上「添加」或「接合」上新的東西,而不必然表現為一種戲劇性轉換的行為。臺灣民間信仰中佛教、道教、與儒教的融合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在地原住民的傳統信仰和外來天主教、基督教之間,也有巧妙的交融。雖然「正統」和「異端」的衝突還是會存在,但不同宗教間的接合/會通/轉化,也一直在這個島嶼上發生。 
  
就像促成臺灣島誕生的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相互擠壓,雖然使得臺灣地震頻仍,但是也由於激烈的造山運動,創造了臺灣寶島多樣而美麗的高山、海岸、的地形。臺灣的宗教信仰地形,也因為許多不同傳統的並存,變得璀璨而美麗。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臺灣地質趣談003:康熙臺北湖



康熙33年(1694)年,
臺灣北部因為地震發生強烈地震,
地震發生後由於海水倒灌而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
地質學家稱為康熙臺北湖。

關於「康熙台北湖」的記載,最早見於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中,

『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今關渡),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今內外雙溪南北兩側地區),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之變,信有之乎?』

「康熙台北湖」大約在一百年內,
由於自然或人為的淤積而慢慢消失。不過也顯示出臺灣北部地區多變的地形。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7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7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tw/2013/07/7.html


台灣運命 文化事務所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臺灣地質趣談002:慢慢向你靠近—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



臺灣島是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屬於太平洋板塊的菲律賓板塊,
兩個巨大板塊相互擠壓而形成的島嶼。
這兩個板塊的推擠作用,已經進行了一億多年,
至今仍然還在進行,也是造成臺灣地震頻繁的原因。

兩個板塊的推擠造成激烈的造山運動,形成了今天臺灣的脊樑—中央山脈,
但是推擠作用也使得花蓮的海岸山脈,以每年向西移動7公分的速度,
不斷的向中央山脈靠近,估計大概在數萬年後,兩座山脈就會黏在一起,你儂我儂。

造山運動也使得中央山脈以每年0.5~1公分的速度,不斷的長高。
不過由於風、水、生物活動所造成的侵蝕作用也非常強烈,
所以臺灣的山脈以及玉山,都沒有明顯的升高。
(圖:合歡山)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臺灣地質趣談001:臺灣最硬的地方—北港高地



台灣是個多颱風、多地震的島嶼,尤其1935年屯仔腳大地震、1999年九二一地震都造成嚴重的傷亡。在這個位於板塊交界的島嶼上,是否有不受地震影響的區域?

「古臺灣島」是在約一億年前,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古太平洋板塊的衝撞擠壓,而浮出海面誕生。在五千萬年前,由於板塊的張裂作用,有些地殼下陷成為盆地,有些上升成為高地。「北港高地」則是歐亞大陸板塊最東邊、最堅硬的地方,整個板塊厚達40公里。而澎湖群島則是和北港高地一樣,同屬於歐亞板塊的兩個臺灣最古老地塊之一。

「北港高地」又稱「北港基盤高區」,大致的範圍包含彰化與雲林的濁水溪平原,北港以北到八卦山,向西延伸至澎湖群島以及範圍內的臺灣海峽海底的區域。根據文獻的記載,三百年來在台灣西部發生的地震,僅有19041906年發生過震央在斗六與民雄,規模六與七的地震,曾對北港地區造成破壞,但損失仍十分輕微。


北港高地的堅硬程度,甚至連造山運動頻繁的中央山脈,都在北港高地周邊形成明顯的彎繞,稱北港高地為臺灣最硬的地方,堪稱是當之無愧!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二)

傳統的中原文化,對於祭祀異族的神祇抱持非常強烈的負面態度。在《春秋左氏傳》 僖公三十一年中就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不是自己的族群的神明,就算誠心祭祀也無法得到神明的庇佑。《禮記.曲禮》中的「非所當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這段話更是強烈,祭祀非我族類的神明,被視為「淫祀」,是不正當且不合於理法的。

另外一方面,漢民族習慣以「番」來稱呼異族,例如:用「生番」、「熟番」稱呼原住民,用「紅毛番」稱呼荷蘭人,傳統上「番」是一個貶抑的名詞,而去祭祀自己所貶抑的族群文化的神明,就更加不是一個正當的行為了。

然而,由於臺灣多元的族群與複雜的歷史背景,在民間信仰中卻展現了強大的多元性和包容力,各種「番人」、「番神」也出現在台灣漢人的信仰中。

例如:臺灣漢人在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除了祭拜土地公外,還要祭拜「地基主」,而搬家入厝時也要焚香燒金拜「地基主」。地基主沒有神像,沒有神位,傳統上認為是原先居住在這塊土地、家屋中的靈魂或神祇。不過,學者簡炯仁認為漢人所祭拜的地基主,其實是由平埔族祭祀的「阿立祖」轉化來的。由於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如果漢人娶了平埔族的女子,就會繼承女方所擁有的土地和家業。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不斷通婚、移居,使得平埔族的文化快速消失。但是原本平埔族祭祀的「阿立祖」,卻以「地基主」的形式保留下來,從地基主做為土地、家屋上原本居住的神靈的角色,可以讀出漢人透過通婚等各種手段,取得平埔族土地的歷史。

 如果「地基主」是以一種隱微的形式轉化原本的「番神」信仰的話,那麼像「太祖」、「八寶公主」、「義勇公」…等,則是直接崇拜「番神」或是以番人為神。在彰化北斗鎮的東螺開基祖廟天后宮內,供奉著一尊「番太祖」,番太祖的造型披頭散髮,頭戴原住民頭飾,手上配有原住民打獵用的武器,雖然身穿漢人服飾,但明顯不是原本漢人的神明。

在因為電影《海角七號》而聲名大噪的恆春夏都沙灘酒店,沿著飯店沙灘繼續往東走,就會看到一座面向沙灘與大海的小廟,小廟的一側是祭祀八寶公主的八寶宮。傳說中八寶公主是乘船遇暴風而罹難的荷蘭公主,其屍骨被當地居民發現,托夢而成神祭祀。

此外,例如嘉義東石的義愛公、台南安南的「飛虎將軍廟」、台南縣四草大眾爺廟的荷蘭人士兵、新竹金山的義勇公、高雄橋頭區的應公祖、苗栗通霄鎮的潘有公、宜蘭五結鄉的馬良公,以及台中太平的菲律賓大哥,這些「異族」形象的神明,雖然往往不是大廟的正神,但在台灣各地卻以各種形式、名號為人所祭拜著。

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有點類似印度等地方的多神信仰,但是卻又多了許多異族、異地、異國的文化色彩。來自不同根源的眾神,跨過了族群、宗教、文化的界限,會聚在婆娑之洋上的美麗之島,成就了蓬萊仙島上獨特而多元的靈性表現。
圖片取自網路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6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6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tw/2013/07/6.html


台灣運命 文化事務所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颱風的本字

蘇力颱風橫掃臺灣,造成全台各地大小不等的災情。「蘇力」這個名字是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波納佩島傳統將領的頭銜。我們知道國際氣象機構有一組名字為颱風命名,但是「颱風」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英文中的Typhoon是來自於希臘神話中掌管風暴的巨人,雖然發音相近,但是中文中的颱風跟英文Typhoon的音譯應該是無關。閩南話稱颱風叫「風颱」(Hong-thai),這個用法最早可以見於1566年(明嘉靖45年)的潮洲戲文刻本「荔鏡記」--講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的戲文中。

閩語中的颱音同「篩」,這點很多資料都有提及,例如1751年(乾隆16年)魯鼎梅在《重修台灣縣志》中說:「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亞熱帶氣旋的猛烈風暴,確實讓人有大地之神在用狂風在「篩」東西的感覺,因此「風颱」其實是「風篩」,「颱風」其實是「篩風」。不過這個「篩風」沒有辦法煮咖啡,倒是可能把你的Syphon壺吹倒。

在語言學上,閩語跟吳語的關係很近,可能是同出一源。


閩語中的 thai來自於吳語中的「癡」,也就是說「風颱」原本是「風癡」
至今溫州、台洲等地仍然稱刮颱風叫做「打風癡」。
刮颱風時的狂亂景象,確實讓人會覺得大自然進入瘋癲癡呆、神智不清的狀況。
颱其實是「風癡」,「颱風」其實是「癡風」、「獃風」,神經錯亂了的風。
現在的語言學研究認為,就現代方言的分布來說,風颱(風台、風篩、風胎)通行於閩語地區,風癡通行於吳語地區,但是風颱和風癡兩種念法都同出一源,都來自古語「風癡」,在字音因為語言演變而分化後,字形也跟著分化了。另外,客家話稱颱風為「風差」,也可能是從「風癡」分化出來的。從文獻上來看,唐宋以來,都是用「颶風」來稱呼夏季的暴風,一直到1566年的「荔鏡記」中,才首次出現了現代閩語方言通行的「風颱」、「風台」。

日常語言用法中我們稱強烈的大風叫做「狂風」,那麼比狂風還要強烈的風呢?當然就是「癡風」(颱風)了!!大自然發癡、發獃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情,但是在應對防範天然災害時,可不能跟著發癡、發獃。

參考資料:李榮,〈颱風的本字〉,發表於《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5



台灣運命 文化事務所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0723創造新神話來創造新文化@信義誠品

當代神話學大師坎伯說:

「舊時代結束與新時代開始的轉接點,都是充滿巨大痛苦與動亂的時期。」

「在今日,唯一有意義的神話是這個星球的神話,
神是一種引發動機的力量或一套價值系統的人格化表現。」

「這兩者會在人類生活及宇宙中產生作用,表現出來的,就是你身體內,自己的力量與大自然的力量。」

要找到台灣的定位,需要先找找台灣的天賦,
要找到台灣的天賦,需要先找到台灣的整合神話。

了解台灣在兩岸、東亞、太平洋到宇宙的位置與價值,
從2013重生元年,蓄積三十年能量到2014年,
讓台灣引領全球走向,
創造全球化(東西文化與海陸文明)
與地球化(天人合一與陰陽整合)的新紀元文明,
自然成為宇宙新文明的起點。


你我何其有幸,能身為台灣人!!
能在這不確定、不連續、不穩定的時代,
見證這 創造新文化的 時刻,
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歷史性的重要時刻!!

聯絡電話: (02)5555-3666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傳承(一)


交錯與會合的臺灣靈性傳承

(一)
在台東縣長濱鄉樟原的台11線路旁,有一座奇妙的廟宇—天龍宮。廟宇的外觀」類似傳統漢人廟宇,門框上寫著「閻羅天子平等大帝」廟額,但另外一側卻又有著原住民的圖騰,以及用蝸牛殼和貝殼黏貼的牆壁裝飾。廟內主祀的神祇是瑤池金母,以及阿美族的祖先和平埔族的「阿立祖」,但是竟然還有昭和天皇。

天龍宮的主持人潘金理是平埔族噶瑪蘭人後裔,她的姓氏—「潘」已經隱約透露出她的平埔族血緣。原本住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因為漢人入墾而遷往花東地區定居,過去經常被歸類為阿美族。1970年代初,潘金理因為久病不癒,求助於起源自花蓮吉安鄉的慈惠堂系統的石壁都堂,自此和瑤池金母(又稱「母娘」)結緣,並在數年後依照母娘的指示建廟,廟內的畫畫、石頭、廟額、對聯、貝殼裝飾,都是遵循「母娘」的旨意。

2000年前後,有天母娘突然降旨,要潘金理按母娘指示,畫下平埔族的「阿立祖」畫像,若畫得不對,母娘會要求重來。然後依圖樣雕成神尊,供奉在廟旁的「原住民族阿立祖文化紀念館」內。

接著某日有間宮廟到天龍宮參訪,隨行的男乩童突然起乩,言詞中夾雜著日語,自稱是昭和天皇,這裡原本是他的住所,要潘金理為他刻神像在廟內奉祀。原來,天龍宮的位址原本是日治時期建於1927年的姑子律神社,奉祀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等神。戰後荒廢拆毀,只留下神社的表參道,就是現在進入天龍宮前的長階梯。昭和天皇表示,該地雖然原來是他的住所,但是「母娘」地位崇高,因此自願坐鎮偏殿。從此天龍宮內遂有了昭和天皇的神像。

潘金理平日在廟中「辦事」,也是一個奇妙的多元文化經驗。昭和天皇會用日語和潘金理交談,並用Okaasan(日語:母親)稱呼潘金理。如果是原住民神祇,則會用阿美族語或是噶瑪蘭語交談。漢人神明多半用閩南語,而母娘來臨時通常會先用客家話喊潘金理「「細妹ㄚ」,潘金理通常也回以「走馬該ㄟ」(客家話:做什麼啊?),而後才開始人神間的交談。

潘金理的宗教體驗,看似頗為傳奇,卻又呈現出臺灣這個島嶼多元複雜的歷史,同時也顯現在宗教與靈性的表現上。立足在簡單的母娘信仰,使用多種語言和多種來自不同族群宗教傳統的神明溝通,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隔閡,為眾生排難解憂,又讓我們對於各個宗教靈性傳統中都共同強調的「合一」、「包容」、「慈愛」有著更具體的理解。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 NO 4.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4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四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台灣運命 文化事務所
聯絡電話:02-5555-3666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黑潮文化圈與臺灣

黑潮文化圈與臺灣

相較於南島語族分佈範圍的由西向東,臺灣做為黑潮文化圈的一員,則顯現了臺灣的海洋文化進行南北交流的層面。

黑潮屬於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起自菲律賓,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到寒冷的北極海域,並將下層蘊含豐富營養鹽的海水帶到海面,對全球氣候的調節以及臺灣南端的魚獲量有很大的作用。

日本的學者曾提出「黑潮文化圈」的理論,指出由於黑潮的洋流流動,使得台灣、蘭嶼、綠島,甚至琉球群島的八重山群島,共同串起一個相互關聯的海洋文化圈,透過洋流推動的航運與漁業,使得這個文化圈內的島嶼分享著共通的文化傳統。

而臺灣位黑潮南北流動範圍的中央,更成為各個文明之間的交會點。有學者主張,日本的原始文化是透過黑潮,經由台灣至琉球而到日本。舊石器的人類是藉由黑潮以竹筏或獨木舟移居到日本來。而位在黑潮洋流路徑上的綠島和蘭嶼,更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同時臺灣沿海的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都有原本居住在更南方的遠祖,因為生活不易,順著黑潮向北移動而後在台灣定居的傳說。

臺灣原本在南島語族的擴散流動中就扮演重要的地位。而黑潮文化圈的假說,更加強了臺灣做為環太平洋或是太平洋的海洋文化彼此交流的關鍵點的地位。我們可以發現,從遠古以來臺灣就一直在廣闊的海洋中,扮演停留、交會、擴散的中心點的角色。許多不同的族群,帶著自己原本的文化,透過海洋的流動來到臺灣,在台灣生根發芽茁壯之後,又順著洋流向外擴散,由東方擴散到太平洋上的島嶼,向北方則傳佈到琉球、日本等地。

從四方來,到四方去,如此生生不息的流動,成就了臺灣多元開闊的文化樣貌,從古至今,綿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