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樟腦與臺灣開發(三)樟腦對臺灣北部開發的影響

(三)
樟腦對臺灣北部開發的影響
根據林滿紅教授的研究,茶、糖、樟腦是十九世紀臺灣對外貿易之重要產品,而其中糖業由於世界各地都有產地,因此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而茶葉、樟腦的出口市場則近於不完全競爭市場,因此獲利較高。同時臺灣糖的主要產地在台灣南部,而茶葉、樟腦則是在北部山區。
而就樟腦生產的成本結構來說,根據1896年的《臺灣產業調查表》記載,當樟腦價是一擔40元時,需付8元防費(付給防範原住民的隘勇、隘丁的費用),24元給腦丁,1元給原住民(地租),2元給股首,5元給腦商。換言之,砍伐製腦的腦丁收入約佔總收益六成。
當時農夫的工資是一天15錢,而腦丁的工資則是一天20錢,同時農夫只有農忙時才有工作,但是腦丁伐材製腦的工作卻是整年都可以進行,兩相比較之下,擔任腦丁的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收益,還可以把多餘的錢儲蓄起來,購買土地。如此巨大的利潤,當然吸引了許多人冒著山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原住民「出草」的危險,進入山區從事製腦產業。
同治、光緒年間的台灣仕紳吳子光在其《一肚皮集》書中也說:「人業樟腦者,起山寮、做土灶,偵樟樹堅光微臭者,削令成片,民爭恐後,牛山濯濯,頓改舊觀。
民爭恐後,牛山濯濯,頓改舊觀。」,這幾句話描繪出當時台人從事樟腦產業的畫面。
由於樟腦生長在山區,因此樟腦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成內山地區的開發。同時由於樟腦多集中在台灣北部山區,因此大嵙崁(桃園大溪)、三角湧(桃園三峽)、鹹菜甕(新竹關西)就成為樟腦的重要集貨中心而發展起來,以1872年為例,這三個城鎮的樟腦產量分別是7,200擔、2,400擔、3,600擔,總共13,200擔,比當年臺灣樟腦出口數量10,362擔還多,可見得這三個城鎮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因為樟腦產業發展而興盛的山區城鎮還有:樹杞林(新竹竹東)、貓狸(苗栗)、南庄(苗栗南庄)、八份(苗栗大湖)、三義河(苗栗三義)、東勢角(臺中東勢)、集集(南投集集)、林圯埔(南投竹山)等地。
除了樟腦之外,茶葉也是十九世紀臺灣重要的貿易商品,而其生產區域和樟腦常有重疊之處。因此宜蘭、水返腳(臺北汐止)、錫口(臺北松山)、新埔(新竹新埔)、新竹、北港、斗六等地,也因為其腹地產茶葉與樟腦而變得更加興盛。臺灣北部各城鎮因為茶葉與樟腦的興起,而有了明顯的城市化現象。
樟腦貿易帶來的大量現金利潤,也造就了不少地方的買辦豪紳,例如:霧峰林家、新竹林家、北埔姜家、苗栗黃家、板橋林家等等。到了1905年日本人進行全島社會調查後編印的《舊慣會經資報告》中記載,當時臺灣一般中產階級的資產約在4千元到一萬元之間,但是當時全島有50萬元以上的資產的人,大部份集中在台灣北部及中部,其中又以經營和茶葉、樟腦相關產業的家族居多。
相較之下,仰賴糖業經濟的臺灣南部,由於糖業在世界上是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利潤較低。當時臺灣的樟腦與糖的生產技術雖然較為落後,但由於樟腦為不完全競爭市場(甚至根本是壟斷),因此影響不大,但是生產技術落後以及勞動成本過高,對於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的臺灣糖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由此臺灣南部與北部的社會經濟差距日益擴大,到劉銘傳主掌臺灣時,臺灣北部的稅入因為茶、樟腦的收入而凌駕於臺灣南部,也是劉銘傳在臺北設立巡撫衙門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同林滿紅教授所言:
在臺灣歷史重心北移的過程當中,晚清時期北部臺灣的茶葉與樟腦業,及南部臺灣的糖業,其彼此間的消長關係,實居關鍵地位

1 則留言:

  1. 那個 三峽應該不是在桃園 是在台北(新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