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日月潭滄桑史(四)蔣介石與日月潭

日月潭滄桑史()
蔣介石與日月潭

不分族群,不論先後,臺灣島上的住民都將日月潭與拉魯島視為重要的象徵,承載著某種重要的精神意識力量,即使是戰後的蔣介石也不例外。

現存日月潭的主要觀光景點,例如:文武廟、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梅荷園、耶穌堂、涵碧樓等皆與蔣介石有關係。蔣介石在台灣擁有大大小小27 處行館,除了桃園復興鄉角板山行館外, 就屬1960改名的涵碧樓最常去。復興鄉角板山山水形似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而日月潭則是他沈思國事的地方。

1971 年慈恩塔興建完成後,涵碧樓便成為蔣介石最常去的行館,現在的梅荷園就是當年軍警安全人員崗哨,耶穌堂則是為了方便蔣介石與宋美齡做禮拜而興建。慈恩塔是1969年動工,蔣介石親自監督、實際介入慈恩塔建塔所有大小事務,堪稱是他最重視的工程,連塔的位置和建築設計都有風水上的用意。

而根據目前披露的許多歷史文獻資料來看,日月潭也是蔣介石進行許多重大決策的思考,運籌帷幄的重要地點。例如:1949年蔣介石在涵碧樓做出決定,在隔年設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蔣介石兼任主委,秘書長為張其昀,以充分鞏固權力,掌握黨政軍,

又如1966 年前後,毛澤東委請文人曹聚仁擔任密使,進行國共兩黨第一次的秘密和談。曹聚仁潛赴台灣,被安排到涵碧樓,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單獨會面,針對和談內容逐一討論,再由曹聚仁回報北京,但這國共兩黨極機密的和談,後來卻因為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再如1972 年蔣經國接班態勢已然底定之際,蔣介石在涵碧樓臨時召見台灣省議會議長謝東閔、南投縣長林洋港,試探性的問他們,社會上對蔣經國的看法,可以說是第一次非正式性的放出蔣經國接班的訊息。

不過,傳說中有特殊風水用意的慈恩塔,似乎並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慈恩塔在1971年一月完工 當年十月臺灣就被迫退出聯合國,到了1972年的七月 蔣介石就因病陷入昏迷,拖了三年而在1975年逝世,這期間大多處於昏迷狀態,偶而清醒也無法進行重大決策。

如今,由於兩岸開放觀光交流,日月潭、拉魯島以及周邊景點,成了陸客來台必定遊玩的景點,帶動了日月潭地區新一波的經濟發展,並對邵族的生存空間又帶來新的衝擊。就如同數百年來這片有山有水的美麗景致的歷史一樣,日月潭一直都展現著臺灣面臨的衝突,還有承載著未來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