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日月潭滄桑史(四)蔣介石與日月潭

日月潭滄桑史()
蔣介石與日月潭

不分族群,不論先後,臺灣島上的住民都將日月潭與拉魯島視為重要的象徵,承載著某種重要的精神意識力量,即使是戰後的蔣介石也不例外。

現存日月潭的主要觀光景點,例如:文武廟、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梅荷園、耶穌堂、涵碧樓等皆與蔣介石有關係。蔣介石在台灣擁有大大小小27 處行館,除了桃園復興鄉角板山行館外, 就屬1960改名的涵碧樓最常去。復興鄉角板山山水形似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而日月潭則是他沈思國事的地方。

1971 年慈恩塔興建完成後,涵碧樓便成為蔣介石最常去的行館,現在的梅荷園就是當年軍警安全人員崗哨,耶穌堂則是為了方便蔣介石與宋美齡做禮拜而興建。慈恩塔是1969年動工,蔣介石親自監督、實際介入慈恩塔建塔所有大小事務,堪稱是他最重視的工程,連塔的位置和建築設計都有風水上的用意。

而根據目前披露的許多歷史文獻資料來看,日月潭也是蔣介石進行許多重大決策的思考,運籌帷幄的重要地點。例如:1949年蔣介石在涵碧樓做出決定,在隔年設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蔣介石兼任主委,秘書長為張其昀,以充分鞏固權力,掌握黨政軍,

又如1966 年前後,毛澤東委請文人曹聚仁擔任密使,進行國共兩黨第一次的秘密和談。曹聚仁潛赴台灣,被安排到涵碧樓,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單獨會面,針對和談內容逐一討論,再由曹聚仁回報北京,但這國共兩黨極機密的和談,後來卻因為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再如1972 年蔣經國接班態勢已然底定之際,蔣介石在涵碧樓臨時召見台灣省議會議長謝東閔、南投縣長林洋港,試探性的問他們,社會上對蔣經國的看法,可以說是第一次非正式性的放出蔣經國接班的訊息。

不過,傳說中有特殊風水用意的慈恩塔,似乎並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慈恩塔在1971年一月完工 當年十月臺灣就被迫退出聯合國,到了1972年的七月 蔣介石就因病陷入昏迷,拖了三年而在1975年逝世,這期間大多處於昏迷狀態,偶而清醒也無法進行重大決策。

如今,由於兩岸開放觀光交流,日月潭、拉魯島以及周邊景點,成了陸客來台必定遊玩的景點,帶動了日月潭地區新一波的經濟發展,並對邵族的生存空間又帶來新的衝擊。就如同數百年來這片有山有水的美麗景致的歷史一樣,日月潭一直都展現著臺灣面臨的衝突,還有承載著未來的希望。


日月潭滄桑史(三)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日月潭滄桑史()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除了是文明力量的象徵外,日月潭還是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日本人佔領臺灣後,於1919 年開始進行的日月潭發電工程計畫,以及1938 年起的新高港都市建設計畫。日月潭水力工程提供當時全台建設電力所需外,另一重要功能是為為新高港這個全新的都市與港口提供水、電力等基礎能源。

從歷史角度觀察,日月潭發電工程計畫的工程規模、經費技術,與計畫企圖,在當時都是亞洲之最。日月潭發電計畫是日治時期規模最龐大基礎建設工程,1919 年動工後,適逢全球經濟蕭條,1926 年停工,1928 年經過一番爭論後決定復工,3 年後募集足夠經費才正式復工,並於1934 年完成。此一計畫是在濁水溪上流武界一帶築壩,修築長達137 公里隧道,截引溪水注入日月潭形成水庫,並於水里設日月潭第一發電廠(後改名為大觀),利用水位落差發電。其後再於1937 年增設第二發電廠(後改名為鉅工)。至此,日月潭發電工程竣工,發電量超過當時全台灣發電總量兩倍。

日月潭滄桑史(二)吳光亮VS 甘為霖

日月潭滄桑史()

吳光亮VS 甘為霖

日月潭和拉魯島除了是邵族命運的指標外,也是臺灣開發史的縮影外,也是臺灣開發史的縮影,甚至成為不同族群、文明間角逐的戰場。

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宣揚宗教也是十八、十九是西方國家拓展殖民地的主要目的之一。1625 年,也就是荷蘭入據台灣後隔年,大員行政長官就要求派遣宣教士來台,兩年後,第一任牧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達台灣,正式展開傳教工作。干治士將西拉雅語翻成羅馬拼音文字,編撰聖經、祈禱文等基督教教材,俗稱「教冊仔」。以羅馬拼音說、寫西拉雅文,很快得到西拉雅人認同,西拉雅人甚至把羅馬拼音運用來與漢人訂定土地買賣契約,俗稱「番仔契」。1933 年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將蒐集到的101 件「番仔契」編輯成「新港文書」,成為當代研究西拉雅文化的珍貴史料。

1873 年長老教會甘為霖牧師前往中台灣傳布福音、宣教,在歷經千辛萬苦,甚至受到性命威脅,而在台南地區建立據點後,甘為霖深繼續入南投地區,成為第一位抵達日月潭的西方人,為了紀念于治士對臺灣傳教的貢獻,他將日月潭取名為「干治士湖」,。

在于治士、甘為霖將西方基督教文明傳入臺灣的同時,南明時期的著名學者,浙江人沈光文也落腳在台南落腳善化,在結社吟詩、著書立說之餘,他也開辦私塾教導閩南人、西拉雅人學習中文,使得沈光文成為引進中華文化至台灣的第一人,而他所留下的對台灣風土人情的紀錄著作,也成為現在研究荷據、明鄭時期的臺灣珍貴文獻。

在沈光文之後,沈葆楨治理臺灣時,在1875 年下令袁聞柝、吳光亮、羅大
春分別從鳳山、竹山與蘇澳,南、中、北三路齊發,開鑿西部通往花東後山的道路,歷時一年竣工,打通台灣東西部的交通聯繫。這三條路中以吳光亮負責的中路竹山,經鹿谷、信義翻越中央山脈至璞石閣(玉里)路段最為艱鉅。

吳光亮率軍鑿路往後山挺進時,曾數度到南投地區巡察。當時長老教會的牧師甘為霖,沿著烏溪流域抵達埔里,並在今天的愛蘭里興建禮拜堂,他先將日月潭命名為「干治士湖」,然後展開宣教,兩年間於魚池一帶興建兩所禮拜堂後,進一步計畫前往日月潭的Lalu 島上興建禮拜堂。吳光亮得知消息後,決定要予以阻擋。1875 年初,連夜趕工搶先在Lalu 島上興建「正心」書院,另於書院內設置水社義學,以教化邵族族人。

正心書院落成後,吳光亮指派得力幕僚進駐掌管書院與義學工作,全面封鎖長老教會勢力進入日月潭地區,慢了一步的甘為霖牧師只得黯然離去,轉住其它地區傳教。

Lalu 島是邵人的聖島,是靈魂之山,在其上興建禮拜堂意味著基督教對邵族傳教工作有了關鍵突破。反之,吳光亮以「正心」命名島上成立的書院,其用意不言而喻。根據文獻記載,書院建物長16 公尺、寬5 公尺,以當時的環境而言,已屬於大型規模建築物了,這清楚指出吳光亮企圖用實體建築彰顯防堵洋教入侵的目的。在兩個世紀前,湖光山色的Lalu島就已成為各方力量意圖爭奪的重要象徵。


日月潭滄桑史(一)邵族傳說中的日月潭

日月潭滄桑史

邵族傳說中的日月潭

最近交通部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向山觀光旅館BOT案」,因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有問題,而遭到當地邵族原住民的強烈抗議,讓日月潭以及湖中的拉魯島(Lalu)再度成為輿論的焦點。然而,從數百年的近現代台灣史來看,日月潭以及拉魯島其實一直和臺灣的發展緊密相關,也經常成為各方力量角逐的戰場。

日月潭的原住民族-邵族,相傳原本居住在阿里山,在四百多年前邵族的祖先在狩獵時,發現一頭美麗的白色水鹿,一路追逐到有山、有水、有耕地,適合生存的日月潭,於是祖先們帶領族人整個遷徙到日月潭來定居。

傳說邵族發現日月潭後,潭中小島長著一顆壯碩的茄苳樹,於是當時的邵族祖先們相約於樹下立誓,定居於此,祈求子子孫孫有如茄苳樹的枝葉一樣茂盛繁衍。因為邵族負責保管被稱為「烏拉拉魯灣」(Wulalaluwan)的祖靈籃的先生媽居住在島上,因此小島取名為「Lalu」,同時也象徵著拉魯島是邵族最高祖靈的居所。

邵族語原來稱呼日月潭為Zintun。日月潭名稱首見於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之〈遊水裡社記〉文中,在其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記載:「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 。至於Lalu 島,漢人則有珠嶼、珠仔嶼、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嶼等不同稱呼。光華島則是戰後才取的名字。

邵族人遷居日月潭一帶後,不斷迅速往外拓展,在一百年間將勢力擴展到埔里、魚池、水里、集集等地,除了人丁旺盛之外,還定期向清朝納貢輸賦,儼然為水沙連一帶的部落王國。

然而,從1880 年代起,由於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南投地區開墾,再加上瘟疫、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開發等各種因素衝擊,邵族人口和居住範圍也快速萎縮。1900 年代,人口估計只剩下5 百多人,到了20 世紀中葉,邵族居住地退到卜吉社(德化社)為主,少部份散居於頭社、水里,人口也銳減至3 百人不到。過去的強盛部落王國,已成明日黃花,現在的威脅仍與日俱增,延續族群成了邵族當前的最大危機。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讀書會,招募部落客活動0927(五)



活動訊息:http://www.accupass.com/go/taiwaneseway2

導讀會 9/27(五) 19:15-21:3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03號5F 
入選的標準:
1.部落格,流量達十萬以上
2.原本就有讀書心得的文章(至少10篇以上)
3.最近三個月都有新文章
獎勵方式:
共計挑選20位部落客,
於9/27導讀會免費贈送新書,
完成讀書心得後,發送獎金3,000元。
並於20位部落客中,
挑選2位,於11/2新書發表會出席,與作者同台討論書中議題,再加贈神秘禮物。
截稿日期:10/25
讀書心得請寄到 e-mail:taiwaneseway1@gmail.com


        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這本書要講述的是臺灣的過去、現在、未來,但是不僅是用歷史、政治、經濟..的角度去探討,還包括一般臺灣研究類的書籍中,少有的靈性成長的面向。同時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資材,也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書籍!
同時相較於台灣市面上大部份探討靈性成長的書籍,這本書罕見的從臺灣的地理環境、歷史社會變遷等巨視角度出發,尋求在臺灣島上安身立命的可能。
本書作者蔡八來,是清水蔡家的後人,他的伯公蔡惠如先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和林獻堂等人一起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蔡八來年少時期原本立志文學創作,因為撰寫廣告文案開始接觸房地產開發而發跡,參與台南關仔嶺開發案時,偶然間啟動了自身的靈性能量,矢志從歷史的高度、靈性的深度,去發掘臺灣的生機樞紐,創造臺灣在未來新紀元的圖像,並在今年開始創作「臺灣大運命」系列叢書。
第一本書:「諸神相遇奇幻島」,談的是蔡八來個人的生命經歷,包含他接觸臺灣各種民間信仰、靈性傳承的見聞,這些難得的體驗最後總結成:一個企圖重新架構並論述臺灣新神話體系,讓台灣成為地球文明新中心新起點的構想。
第二本書:「聖境之鑰:時空密碼319」,相對於前一本書的個人體驗,這本書則從臺灣大歷史出發,從顏思齊、鄭成功的海上王國,一直論述到臺灣文化協會、日本人在日月潭進行的水力開發,蔣介石在涵碧樓構想的「反攻復國」大計...,最後總結於思考台灣「創格」的可能。
臺灣大運命系列的第三本書--「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出版,這本書延續前兩本書的問題意識,但是將焦點落在台灣人集體意識更新的可能上,從對臺灣歷史以及民間信仰的反思出發,經過層層的探索,最後結束在以日月潭和南投十三鄉鎮為核心,打造新神話國度,藉此啟動臺灣的新靈魂故鄉意識,將臺灣轉化為萬神之島,成為人類新文明的起點。
這可能嗎?台灣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與起點?邀請大家來共同探討現在與未來的問題

更多有關

「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的介紹 http://www.pcstore.com.tw/elephantwhite/M14481131.htm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3H台灣創格論壇 文化篇10/13陳郁秀vs蔡八來@圓山

3H台灣創格論壇  文化篇

台灣創格論壇預計自2013年起,
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四個領域來探討台灣人的全球價值與在地意義,
明年還會推出
社會、產業、教育與宗教等共計八個領域重新發現台灣正在創造的人類新文明格局。
就在媒體紛紛探討台灣在亞洲幸福的排名名次,
或是美商在台組織建議台灣政府要決定台灣未來方向等等新聞,
甚至台灣年輕人仍在22K薪水中掙扎是出國還是留守之際,
台灣的困惑已從政治與經濟層面展現出來許多問題,事實上這是一種迷失,
蔡八來認為,面對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浪潮,台灣社會該如何找到自我的尊嚴和信心,才能穩固幸福,並為自己與下一代開拓更廣大的疆土,
是我們必須在此時此刻思考的議題。
首先,我們要先建立台灣新意識,
很多過去先人努力的軌跡與蘊藏在民間的人文地理學,
民間生活中俯拾皆是,卻很少得到注意發展。

從四百年前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台灣後的歷史,
蔡八來看到鄭成功用台灣作為整合東亞的核心與企圖,形成新的台灣史觀。
這個史觀肯定鄭成功開啟台灣樹立華人新文明的眼界,早就替台灣在東亞創出一格。
台灣在2013年,必須發現自己可以承接四百年前的企畫格局,
再加以現代優勢機會先定位台灣,然後兩岸關係,繼而整合東亞資源與文化,
完成進行中的潛在台灣文化能量的彰顯度與國際化!
台灣的時代位置,正如歐洲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小國翡冷翠,
以文藝城邦來運籌帷幄避開羅馬帝國的侵略,同時形成西方文藝復興的風潮!
20132041年,台灣能夠破邊陲轉中心,有機會創造現代化的東方文藝復興的格局,
進而吸引中國大陸與全世界,將眼光轉向這個中華文明的創新神島--台灣!
針對台灣文化新價值發展,
3H台灣創格論壇特別邀請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女士與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先生,
由台灣文化歷史的縱痕切入,正式引動台灣領導中華文明走向全球化的新起點。
陳郁秀心中的鑽石台灣,蔡八來宣揚的台灣黃金大未來,
都從宏觀看見微觀,從總體啟發個體,
讓我們從在台灣的生活點滴經驗中找到在地化的躍動力,
在台灣多樣化的生態與多元化的族群下,公民正義與人人平等,
正是台灣人對全世界發散出強烈的能量!身為台灣人,
一定要來瞭解這個台灣的關鍵定義與台灣的關鍵論壇!


報名網址http://www.taiwaneseway.com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台灣歌謠故事:打馬膠

「打馬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童謠。閩南語稱「柏油、瀝青」叫做「打馬膠」或是「點仔膠」(tá-má-ka),不過「柏油」「瀝青」怎麼會變成「打馬膠」呢?

其實,「打馬膠」是英文 Tarmac的音譯, Tarmac在英文是「停機坪」的意思,但也普遍被用來指稱現代的柏油(瀝青)路。1901年,埃德加‧佩奈爾‧胡利( Edgar Purnell Hooley )為他發明的一種混合瀝青、焦油、碎石的鋪路材料申請專利,名稱叫做: Tarmac。由於這種材料混合好鋪在路上,再經過壓路機壓實後,就會出現非常平整、不易受到灰塵和雨水侵蝕的路面,因此大受歡迎。而Tarmac也成為了「停機坪」或是類似停機坪一般平整的路面--柏油路的同義詞。雖然現在的停機坪路面因為設計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根本沒有柏油瀝青的成分,不過還是習慣叫Tarmac

Tarmac鋪路材料與築路方式傳到了日本,就變成了ターマック,閩南語延續日語的使用,因此柏油路就變成了「打馬膠」路。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16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16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com/2013/09/no16.html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新書見面會0914

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這本書要講述的是臺灣的過去、現在、未來,但是不僅是用歷史、政治、經濟..的角度去探討,還包括一般臺灣研究類的書籍中,少有的靈性成長的面向。

同時相較於台灣市面上大部份探討靈性成長的書籍,這本書罕見的從臺灣的地理環境、歷史社會變遷等巨視角度出發,尋求在臺灣島上安身立命的可能。

本書作者蔡八來,是清水蔡家的後人,他的伯公蔡惠如先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和林獻堂等人一起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蔡八來年少時期原本立志文學創作,因為撰寫廣告文案開始接觸房地產開發而發跡,在參與台南關仔嶺開發案時,偶然間啟動了自身的靈性能量,從此矢志從歷史的高度、靈性的深度,去發掘臺灣的生機樞紐,創造臺灣在未來新紀元的圖像,並在今年開始創作「臺灣大運命」系列叢書。

第一本書:「諸神相遇奇幻島」,談的是蔡八來個人的生命經歷,包含他接觸臺灣各種民間信仰、靈性傳承的見聞,這些難得的體驗最後總結成:一個企圖重新架構並論述臺灣新神話體系,讓台灣成為地球文明新中心新起點的構想。

第二本書:「聖境之鑰:時空密碼319」,相對於前一本書的個人體驗,這本書則從臺灣大歷史出發,從顏思齊、鄭成功的海上王國,一直論述到臺灣文化協會、日本人在日月潭進行的水力開發,蔣介石在涵碧樓構想的「反攻復國」大計...,最後總結於思考台灣「創格」的可能。

九月初,臺灣大運命系列的第三本書--「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出版,這本書延續前兩本書的問題意識,但是將焦點落在台灣人集體意識更新的可能上,從對臺灣歷史以及民間信仰的反思出發,經過層層的探索,最後結束在以日月潭和南投十三鄉鎮為核心,打造新神話國度的計畫,企圖藉此啟動臺灣的新靈魂故鄉意識,將臺灣轉化為萬神之島,成為人類新文明的起點。

九月14日(星期六)晚上七點,在臺中大遠百,作者蔡八來將為現場聽眾親自解說「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這本書,揭示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臺灣意識發展史。歡迎中部地區有興趣的朋友蒞臨參加!!

「神國任務:新紀元封神傳」新書見面會
時間:九月14日(星期六)晚上七點
地點:臺中大遠百/金石堂(9樓)

http://www.pcstore.com.tw/elephantwhite/M14481131.htm

http://www.pcstore.com.tw/elephantwhite/M14481131.htm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轉貼文章: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聯合報╱胡晴舫】

台灣近幾年希望發展文創,以軟實力發展硬經濟,變成出版聖地、電影龍頭等等,因此各界不斷對文化部施壓。

然而,當台灣談論文創時,究竟在談文化如何工業量產,加入全球市場體系,還是豐富在地的文化內涵,讓生活美學帶動文化消費,自然而然培養各類文化作品,得以不斷複製、推廣。

目前台灣文創思維強烈傾向文化商品化,將文化簡化成一包貢糖或一部電影,夢想立即熱銷全球,賺來大量外匯,是這樣的邏輯導致文化部投資女星灌唱片。

現行全球文化市場體系,其實擁有強大的資本性格,資本門檻不低,創意只是生產系統的一環,創意發源地、資本來源與最終生產地並不一定在同一地發生。譬如,一部電影的資方可以是美國,導演是英國人,演員是日本人,在印度完成拍攝,行銷到全球各地。文化一旦過度商品化,就是純粹商品,那是完全不同的生產邏輯;文化,在此,就像女人的提包,設計在馬德里,皮質來自義大利,深圳製造,最終銷往杜拜。

如果,台灣想的是這種「文創」,那麼,需要討論的不僅國內文化政策,也包括外交與金融,無法迴避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千絲萬縷。當舉例韓國流行文化如何橫掃全球,台灣通常只提南韓政府如何背後推手,卻極少碰觸南韓與美國的密切共生,以及南韓歷經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之後如何力革金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施壓下,活絡國際投資。南韓且高度城市化,國內市場廣大,文化需求量高。

然而,由歐美主導的全球文化體系之所以容易行銷文化,倚賴昔日殖民帝國遺留的歷史系統與資本架構,我不確定中文台灣是否願意或者應該融入這套系統。

同時,若太強調文化的經濟效益,只想儘快全球賣錢,既要盡力凸顯文化特色,因此追求異國風味,越台越好,又想迅速抹掉文化差距,所以外人不需懂得台灣便能消費,於是大力推廣小吃零食,無形中,竟窄化了台灣的文化內涵,只剩下一座人人穿人字拖的觀光夜市。

這裡無意貶低夜市或人字拖,但台灣是一個進步中的現代社會,不似希臘或印度專靠祖宗吃飯,文創不僅為了賣幾碗麵線,更為了自身文化發展蓬勃長遠。其實要有這種向前跳躍的文化眼光,才懂得如何精深傳統,活用文化,而不是一味懷舊,限制了台灣主體文化的各種可能。現代日本提供給世界的不只懷石料理、東大寺,也有妹島和世的前衛建築與宮崎駿的動畫片。

文化就是美。渴望文化的人都是為了接近美,而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皆為了創造美。每人都能從事美的創造,種一盆花、折隻紙鶴,炒好一盤青菜,都是。歐洲與日本的工藝傳統乃是工業生產的對照,如何在生活中創造美,什麼美才恆久流長,點點滴滴存於周遭,像呼吸一般自然,變成我們的「文化」。

一個社會若缺乏深厚文化習慣,必定不美,也就沒法生產美的文化,引來其他文化的渴慕。台灣的美,首要內化。(作者為作家)

全文網址: 胡晴舫/台灣文創行不行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134710.shtml?ch=fb_share#ixzz2dhD2wUng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轉貼文章:一家糕餅業的台中夢想/劉克襄

一家糕餅業的台中夢想/劉克襄

三年前,一棟充滿前衛時尚風的飲品店,從廢墟林立的台中老城拔出,頓時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駐足。

這間不過百來坪的店面,係台中知名糕餅業者日出所擁有。老板並未沿用自己店面的招牌,反而創新地保有舊名,宮原眼科。同時以現代帷幕大樓,連結日治時代老房,亮眼打造新建築。去年底,此一地貌躍為時下年輕人最想跨年的地方,僅次於墾丁。原本死寂的舊街區受到刺激,竟也漸次有了其它商旅和餐飲店面來湊趣。

當宮原眼科大放異彩,我還在觀望對老城未來發展的影響時,第四信用合作社又悄然粉墨登場。此一連鎖店的問世,再度顛覆了我的想像。

它彷彿藉著某一物種外殼的寄居蟹,只想在裡面安置自己。整體外觀更趨於內歛,大膽地以保守風格,維持著半世紀前的銀行門面。我常騎單車經過中山路,竟未察覺。直到八月開幕了,才赫然驚覺它已然改變。

乍看之,仍是舊城區某一棟荒廢的大樓,但駐足細觀,它確切展示了某一生活信念。除了採用合作社舊名。凡細節角落,回收環保的意念處處綻露。昔時宮原的舊物拆缷後,還有各地老舊旅館收購的廢棄物料都融合進來,跟過往在此荒廢的建築產生有趣的對話。再加上,局部空間的勇敢割捨,一些看似死寂敗壞的水泥設施,居然搖身一變,創造了新的店面風情。

當然,重點更在食物的推陳出新。宮原眼科以珍珠奶茶和冰淇淋為主打,這回推出地方特產豐仁冰。嚴謹制式的銀行實體,和冰冷食品軟件巧妙邂逅,此一發想的實踐,新奇而活潑,繼續吸引人潮光顧。開幕十來天,某一周四下午,忽逢大暴雨,我正巧走訪,遊客依舊如織,看來此店面也成功建立灘頭堡了。

台中舊城區,素來是市政府的痛處。歷經多回的改造,從繼光街到電子街商圈的陸續推動,都無法挽回昔時的熱鬧。整個城市的興旺又不得不隨著政府單位的西移,努力把建設放在彼端的發展。

中山路曾是日治時期台中老城最繁華的商街,歷史悠久的餅鋪、布莊和特產行等偎集成市。父親的友人、學生,我的老師、同學不少都世居在此,各個優渥地經營著一間間生意興隆的店鋪。怎知80年代以後,百業逐一蕭條,棟棟人去樓空,最後淪為門可羅雀的單行道。

現在似乎有了轉機,一如宮原眼科,讓中山橋的綠川河段活絡起來。接近自由路口的這一街段,因了第四信用合作的重新營業,也點亮了嶄新的契機。

連續兩間店面設立在此絕非巧合,應該是歷史的必然,一個在地糕餅業者對自己家鄉生活的信念。接下來,日出還會如何營運,我們無從預知。但此一加碼行徑告知了,當台南以整個台南展開生活美學時,台中有一糕餅業者,正嘗試著用自己的信念,挽回這個城市車站前的頹敗和沒落。

當23號太陽餅遠去,還有之前蜜豆冰、一心豆干等等都消隱時,老台中真的急待重返榮景。謝謝日出,但台中只有這麼一家嗎?還有誰願意加入,以新的美學生活改變老城區?

(本文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2013.09.01)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15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15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com/2013/09/no15.html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NO.14


 台灣大運命電子報第14期:http://taiwaneseway.blogspot.com/2013/09/no14.html


聯絡電話:02-555553666  02-29302295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四段303號4樓